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单位动态 > 院内新闻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非凡十年 福建地矿|福建省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勇当转型升级的践行者、服务地方发展的先行兵
发布者:郭灵秀 发布日期:2022/10/13 8:46:09 浏览次数: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需要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对地矿工作的新需求和局党组总体部署,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局,紧扣生态省建设、海洋强省、乡村振兴、数字福建等重大发展战略,有效拓展服务领域为高水平建设助力,科学谋划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深入推广地质科普为高品质生活添彩,用丰硕的成果诠释了地质“先行军”的担当作为。

1、聚焦聚力绿色低碳发展,服务生态文明省建设。一是率先在全省开展厦门地下热水资源调查,基本摸清了厦门14处地热资源“家底”,首次在厦门大嶝岛海域发现了海上温泉,新发现城市中心—筼筜港地热田,助力厦门成功获得“中国温泉之都”。二是承接了中央资金调查项目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的子项目长汀县幅1:5万环境地质调查”及“福建1:5万程溪、龙海市幅环境地质调查”,为革命老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三是入选了《福建省污染地块调查评估、治理修复工作技术支撑单位推荐名录》,积极拓展污染地块调查评价、方案编制、效果评估等新业务领域,开展了厦门市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样品采集、厦门建设用地出让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相关的土壤生态环境信息以及对污染土壤的治理和风险管控建议,为城市功能分区规划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四是编制了厦门市多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承接了厦门市历史遗留矿山核查,进一步摸清了厦门市矿产资源家底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满足了地方生态保护优先、矿业绿色发展的需求。五是积极拓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积极参与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等山水林田湖草海综合治理,先后开展了福建省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清流县工程)A标段、宁德市蕉城区蕉南街道鹤峰路滑坡治理工程、泰宁县大洋山饰面用花岗岩石材矿(金顺2)、大布煤矿生态修复工程等,有效服务提升闽江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

 

2、聚焦聚力海洋地质拓展,服务海洋强省建设。通过增资质、提实力,积极培育和拓展海洋水文观测、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评、海砂资源调查、海洋勘察、海域生态保护修复等业务。先后完成了厦门湾环境地质调查、福建(厦漳泉)海岛综合地质调查、诏安县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项目生态评估与生态保护修复、厦漳泉同城化地区泉州湾厦门湾海洋地质物探、厦门无居民海岛现状调查、云霄县经济开发区尾水排海工程海洋环境论证、闽东南地区典型沙嘴沙坝的形态演变及稳定性预测福建港尾——六鳌地区1:10万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厦门养殖用海调查等项目,为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与海岸带工程建设、涉海重大工程建设、海洋环境质量评估、海洋资源合理开发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和服务支撑。

3、聚焦聚力地质灾害防治,护航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全力为厦门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扎实做好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应急调查和汛后查,协助厦门市各区开展地质灾害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获得地方政府感谢信近20封、锦旗4面;编制多轮厦门市地灾防治规划,构建了厦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与查询平台,与气象台合作,研发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二是完成了“厦门市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厦门市孤(滚)石失稳模式与运动特征研究”、“厦门市1:5万地灾风险调查评价”、“厦门市地质灾害技术支撑服务”等项目,极大提升了地灾监测预警精准度与群测群防专业化水平,有效促进厦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完成了厦门6大片区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对片区开发建设可能引发或遭受的地质灾害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为片区建设项目审批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保障了项目建设免受地质灾害的威胁,作为省内第一批开展区域地灾评估的项目,为我省全面推行区域地灾评估制度提供了经验与借鉴。四是有效应对“莫兰蒂”台风、确保金砖国家厦门会晤安全、应急处置西柯镇后田社区地面塌陷、抗击台风“卢碧”、支援闽清县防抗台风“尼伯特”等,展现出责任、担当与专业,荣获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授予“厦门市防抗‘莫兰蒂’台风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先进集体”、福建省总工会“五一先锋号”荣誉称号等。

4、聚焦聚力地质特色扶贫,服务乡村振兴。紧扣“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开展了闽南滨海缺水地区(宫口半岛)地下水调查评价、厦漳泉同城化综合地质调查之水文地质钻探、建宁县农业地质调查、厦门市翔安区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厦门市集美区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同安区淡溪、西坑、内庵村等地质灾害高风险区整体搬迁评价等项目,走出了一条以找水打井、特色农业、防灾减灾为主的地质特色扶贫之路,在解决贫困地区突出民生问题、助力就业增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闽南滨海缺水地区(宫口半岛)地下水调查评价中,实施探采结合,水量每天360立方米,实现了半岛找水新突破,有效解决了农业农村用水难题,获“精湛技术 造福民生”锦旗;为翔安区内厝镇琼坑村施工两口水井,其中zk4孔深106.5米,涌水量可达105吨/天,zk5孔深144.6米,涌水量约80吨/天,可供应全村100多户500多人的生产生活用水,有效纾解了村民用水困难,获“科技先进守初心 探得碧水担使命”锦旗。

5、聚焦聚力“城市地质+信息平台”融合发展,服务数字厦门建设。全省率先开展厦门城市地质调查,建成了厦门城市地质三维服务平台,为规划、建设美丽厦门提供了大量科学、翔实的地质基础数据。该项目通过中科院3位院士等专家组评审,评为优秀级,荣获福建省基础地质工作“以奖代补”项目评选一等奖。近年来,着重做好厦门城市地质调查成果的延伸拓展和应用,以厦门城市地质三维信息系统为基础,充分利用市局、省局、中国地调局多方资金,以项目为抓手,构建了快速自动建模、实时更新并赋予各种属性的三维地质模型,打造厦门地质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了与厦门政务云平台对接,解决了成果应用最后一公里渠道通畅问题,初步实现地质“资料”向地质“资源”进而向社会“资产”的转化。该系统是省内首个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的平台,也是省内首个成果直接接入地方政务云平台的系统。

6、聚焦聚力重点工程建设,服务厦门“两高两化”建设。充分发挥地方勘察龙头单位优势,积极参与轨道交通、港口、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承接了厦门轨道交通1~4号线、6号线、厦门市保障性住房的翔安新店、同安祥平和马銮湾新城等9个地块社区、厦门新机场、厦门新体育中心项目、厦门思明区湖滨三四里片区安置房及配套工程勘察等重大项目,为厦门“两高两化”建设提供优质的地质服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6项,进一步彰显了我院在闽南地区工程勘察业的龙头地位。 

7、聚焦聚力地质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面对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院坚持创新驱动,深化“平台+设备+人才+项目+载体”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利用省局地质装备补助经费750万元和自筹近1100万元购置了高性能无人机系统、激光扫描仪、地质雷达、海洋地质相关设备、实验分析及测试仪器以及国际先进的专业分析软件等,建立了“海、陆、空、深”立体化、现代化地质技术装备体系。成立青年创新工作室和技术研发中心,打好内育外引“组合拳”,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加强与中国地质大学、河海大学、国家海洋三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模式,集中力量开展重点领域、关键节点科技成果攻关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效迈上新台阶,组织实施省局科研项目5项,地方科研项目1项,其中“海域浅层地震声波震源船开发研究”获2016年度福建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大赛三等奖;取得软件著作权10项,参与勘察设计、测绘、地灾防治等一系列行业技术标准化建设20余项;获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发表SCI期刊和核心期刊论文10篇。

8、聚焦聚力地学科普推广,服务高品质生活创造。以厦门地质展示厅、岩土实验室为载体,借助典型岩石(矿物)标本、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服务系统平台、岩土试验测试仪器、地学科普视频等软硬件设施,加强资源整合优化和合理配置,推进科普阵地的规范化建设,并于2020年 9月成功申报厦门市思明区地学科普教育基地并获授牌,基地建设情况在2020年9月19日全国科普日云启动仪式推介展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截至目前接待100多批次领导专家、社会公众、大中专院校学生和中小学生来访考察学习,年均举办科普、培训活动5场,累计服务3000余人次。同时注重科普课程开发和创新科普形式内容,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传播,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进而提高地质科普活动的吸引力和普及率。我院制作拍摄的《美丽厦门的地质故事》荣获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三等奖,有一名地质科普志愿者荣获了全国“2019年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

 

 

 

 

审核人:王 莹 

 

工程实例

MORE»